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25436
人物库14849
活动2387
人物库 南北朝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
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生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氏
钜鹿人
生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及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时名士。
皆虑挫词穷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研群经。
万里从师不惮疲苦。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还止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时涅槃后品未至。
生曰。
阐提皆当成佛。
此经来未尽耳。
于是文字之师。
诬生为邪摈而遣之。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
请于见身即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
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
竖石为徒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曰。
如我所说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肖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生所说若合符契。
生既获斯经。
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
庐山升于法座讲说涅槃。
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昙摩密多南朝宋 356 — 442年7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
罽宾国人
七岁神明澄正。
闻梵呗辄欢笑。
父母以是许之出家。
国多贤达。
承事之。
博通群经。
深解禅法。
为人连眉有蕴籍。
世号连眉禅师
游诸国。
龟兹
王前一日梦。
神告曰。
当有大士至。
王因郊迎入宫。
授菩萨戒。
居数载。
又梦神告曰。
大士欲去。
王固留。
不可。
燉煌
建精舍。
植柰千本。
少留弃去。
至凉州馆于旧寺。
又游蜀出荆州
长沙寺立禅阁。
求舍利
供养经旬馀。
闻锵然落盘声。
视之光满一阁。
东还京师
中兴寺
道俗建塔焉。
顷移祇桓。
帝后太子诸王
皆执弟子礼。
受戒法。
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
译禅宴法。
普贤观。
虚空藏观等经。
以禅法教授学者。
远近靡弗至。
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孟觊。
请同游鄮县诸山。
遂建塔寺。
东方俗多尚巫祝。
自密多居之。
翕然归正。
元嘉十年
钟山定林。
性嗜山水。
构室临涧。
以收形胜。
弟子达公者。
能嗣其风。
蜜多初发罽宾
迦毗罗神王。
卫至龟兹
中路欲返。
辞决蜜多。
要与同至南方。
建康
即画其像上寺壁间。
十九年七月六日殁。
寿八十七。
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
世号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林极为严净。
顷之后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停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趋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
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梁言法友)。
少禀道化。
喰味玄秘。
为三宝之勇卒。
法城之巨堑。
讽诵经藏。
坚持律部。
偏好禅那。
兼修定品。
心安虚静。
思达玄微。
志愿游方。
弘通禅悦。
于是汎泊来东。
宋永初三年
始至江陵
长沙寺
旬日之中。
得一舍利。
形质虽小。
光色异常。
以钵水汎之。
遥渌右转。
乍浮乍沈。
光[廿/(澄-豆+示)]炳焕。
众皆惊此神奇。
嗟叹盈路。
元嘉初来集京师
住祇洹寺。
译普贤观经一分。
虚空藏观一分。
至十年移憩定林。
业远嚣动。
专务清寂。
更华。
寺后别禅堂。
师友十馀。
并雅精业。
昼夜不休。
供施云集。
十八年
更译禅秘要三分。
五门禅经一分。
春秋八十。
元嘉十九年六月
卒于寺(云云)。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奚斤北魏 359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48 【介绍】: 北魏代人
世典马牧。
道武帝登国初,统禁兵,后为侍郎
累从征伐有功,封山阳侯
明元帝时从讨越勒部,以功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
太武帝皇太子听政,以左辅
以晋兵大将军扬州刺史,攻刘宋,自滑台趋洛阳,平兖、豫诸郡。
太武帝即位进爵宣城王,为司空
从征赫连昌为其监军侍御史所擒,耻无功,冒进,军无粮乏水为赫连定所擒。
太武平凉得归,免为宰人。
太延初,为卫尉,改为恒农,后为万骑大将军
为元老,使平决狱讼,咨访朝政。
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代人。
登国初,统禁兵,为侍郎
皇始初,为征东长史、越骑校尉
都水使者,出为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明元即位,为郑兵将军,行右丞相
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
司空大将军、行扬州刺史
太武即位进爵宜城王
赫连定所擒,后得归,免为宰人。
寻拜安东将军,降爵为公。
太延初,为卫尉改封弘农王,加征南大将军
后为万骑大将军
真君九年卒,年八十,谥曰昭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穆之南朝宋 360 — 4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0—417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道和小字道民
世居京口,家贫好学。
初为江敱府主簿
后随刘裕征战。
桓玄,讨刘毅,为决策。
出征,穆之留镇建康,内总朝政,外供军旅。
官至尚书左仆射
性豪侈,食必方丈,好宾客,未尝独餐。
追封南康郡公
谥文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裕南朝宋 363年3月17日 — 4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裕 高祖 武帝 420年—422年
永初 420年六月—422年 三年五月刘义符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2 【介绍】: 即宋武帝
南朝宋开国君主
祖籍彭城东晋时迁居京口
字德舆小字寄奴
家贫,少年时以贩履、耕种、捕鱼为业。
初为北府兵将领,从刘牢之镇压孙恩起兵。
晋安帝义熙元年,击败桓玄,任侍中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执朝政。
出兵灭南燕,回师击破卢循徐道覆,继又剪除刘毅,西攻谯纵,收巴蜀。
又出兵关中,灭后秦
官至相国封宋王
晋恭帝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
为政崇尚俭约,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田地,实行“庚戌土断”,集权中央。
在位三年卒。
谥武庙号高祖
全宋文·卷一
姓刘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
汉楚元王交之后。
隆安中刘牢之参军,累迁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元兴初桓修参军,加彭城内史,以平桓玄功进使持节都督、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寻领青州刺史
义熙初,进侍中车骑将军,改授都督、司、、益、凉七州并前十六州诸军事,解青州,加领兖州刺史
寻授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加北青冀二州刺史
以平慕容超功进太尉中书监,固让。
寻假黄钺,授大将军扬州,固让。
改授太尉中书监,寻领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又领荆州刺史,加领南蛮校尉,授太傅中外大都督
征西将军司豫二州刺史,加北雍州刺史
十二年策命为宋公,加九锡。
十三年,以平姚泓进爵宋王,固让。
十四年相国恭帝即位,仍进爵宋王
元熙二年六月受禅,改元永初,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有集二十卷。
(案:《傅亮传》,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参军滕演
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
自此之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辞也。
然帝既有集,难尽分别。
今除《文选》、《艺文类聚》确指为王诞傅亮作外,仍编入《武帝集》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严南朝宋 363 — 44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尧舜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辩之。
酬酢终日。
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
佛国用何历。
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说。
任豫受焉。
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尧舜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
佛国将用何历。
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黄。
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同说。
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
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糟练佛理。
迄甫立年。
学洞群籍。
闻什公在关。
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
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
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仝行。
曰。
檀越此行。
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何尚之曰。
夫礼隐逸。
则战士怠。
仁德
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尧舜之道。
岂惟释教而已耶。
悦曰。
释门有卿。
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与诸僧论道义。
颜延之著离识。
及论检。
辩其仝异。
往复终日。
笑曰。
公等今日。
无愧支许。
后著无生灭论。
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
以博物著名。
乃问
佛国行用何历。
云。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
土德。
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
推挍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仝说。
初大涅槃经。
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厝怌。
乃共慧观
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
加之品目。
梦见一人。
形状极伟。
厉声谓曰。
涅槃尊经。
何以趣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
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何容即时方梦。
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
必当见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
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羡之南朝宋 364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26 【介绍】: 南朝宋东海郯人字宗文
东晋末官至吏部尚书丹阳尹。
刘裕心腹,及代晋称帝,封南昌县公扬州刺史
武帝死,与傅亮谢晦等同受顾命,辅立少帝
后因少帝游戏无度,废杀少帝庐陵王刘义真
庐陵王刘义隆即位,是为文
改封南平郡公
元嘉三年追讨其弑逆罪,自刭死。
全宋文·卷十六
羡之字宗文小字干木东海郯人
晋太元中为王邪少傅主簿,后为刘牢之镇北功曹
元兴初为桓脩抚军中兵参军
武帝举义,版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补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除鹰扬将军琅邪内史,转太尉左司马寻为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阳尹,转尚书仆射
宋受禅,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封南昌县公,迁尚书令扬州刺史,进司空录尚书事。
少帝即位,与傅亮谢晦等总朝政,寻行废立。
文帝即位,进司徒改封南平郡公元嘉三年伏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求那跋摩南朝宋 365 — 429年9月2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功德铠。
刹利种。
世王罽宾国
大父呵黎跋陀
此云师子贤。
僧伽阿难。
此云众喜。
皆有奇德。
跋摩年十四。
天姿秀发。
其母尝须野兽肉羹。
使办味。
跋摩曰。
有生之类。
莫不恶死。
以彼之所恶。
充己之所嗜。
岂亦仁人之用心哉。
母恚曰。
汝谓端有地狱报耶。
佗日我替汝偿。
所不悔也。
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
谓母曰。
痛可柰何。
母其替我乎。
母笑曰。
痛在汝。
我安能替耶。
跋摩跪曰。
杀寔三涂极苦之因。
身作身受。
固无替理。
昨者大人之言。
其无乃过乎。
母为止杀。
终其身。
年十八。
去为沙门
有相者曰。
君三十当南面称孤。
今兹出家。
其获道果必矣。
及期王薨。
国人欲迎立之。
跋摩翻然自引。
狮子国
入阇婆。
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
见跋摩从受五戒。
王始不信。
以母故。
亦从受焉。
久之乃笃信。
邻国来寇。
王将禦之。
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
对曰其惟慈悲乎。
虽然国有患难。
而岂可弗加驱驰哉。
王行矣。
既凯旋。
王中流矢。
跋摩咒水洗之而愈。
王欲出家。
群臣固争不可。
王曰吾有三愿。
苟诸君听之。
则吾亦当听诸君请。
不然则否。
其一应同奉大和尚
其二应禁杀。
其三应有馀积。
以赈给贫乏。
于是群臣谨奉约。
而率遵五戒。
王躬治精舍。
以延跋摩。
名震诸国。
元嘉元年九月
师沙门慧观慧聪等。
表请迎至。
交州刺史
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航海以往至广州
诏听乘驿诣阙。
道由始兴。
爱其虎市山。
形类耆阇。
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
留居之一年。
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将死。
说法安慰。
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
极妙。
夜辄有光。
山故多虎。
自跋摩至屏绝。
禅定必累日。
寺僧尝遣沙弥侯之。
见白狮子。
仰蹑柱而戏。
弥空皆青莲华。
沙弥惊走大呼。
僧争至。
豁无所见。
八年正月建邺
引对。
劳问甚勤。
曰寡人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徇万几。
不获所愿。
法师远来陋邦。
何以见教。
对曰道在身。
不在事。
法由己。
不由人。
帝王所脩。
与匹夫异。
匹夫身贱名微。
言令不威。
傥不克己苦节。
何以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庶皆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劳力。
则使风雨时若。
寒暑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以是为持斋不杀。
亦大矣。
安在辍半日之飧。
全一禽之命。
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叹曰。
俗迷远理。
僧滞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旷。
滞近教者。
但拘名相。
如法师所谕。
开奖人意。
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止祇洹寺。
讲法华及十地品。
法席之盛。
前所未见。
译菩萨善戒三十品。
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
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
元嘉六年
坐夏定林。
夏休还祇洹。
九月二十八日
中食未毕还室。
弟子从至。
泊然已化。
寿六十五。
则一日谓弟子曰。
我已證二果矣。
又说偈三十六行。
授阿沙罗曰。
可以示天竺僧。
及此土僧
有诏建塔。
译遗偈。
偈多不载。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舍。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之。
有顷平复。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参禀。
元嘉元年九月
文帝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隽等往彼祈请。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跋摩尝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
亘室弥漫生青莲花
沙弥惊恐大呼。
往视师子豁无所见。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果。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趺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
依外国法阇毗之。
春秋六十有五。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祖父呵跋陀
此言师子贤。
以刚直被徙。
僧伽阿难。
此言众喜。
因潜隐山泽。
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吾当代汝。
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
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
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更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
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
大王天慈宁不悯念。
敢以死请申其悃愊。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佥然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引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导化之声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思欲餐禀。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等。
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
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
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
会值便风遂至广州
故其遗文云。
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
此之谓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孤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湿。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
弄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
跋摩尝于别室入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
亘空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
豁无所见。
其灵异无方。
类多如此。
文帝重敕等。
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
文帝引见劳问慇勤。
因又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非由人。
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德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弘济耶。
乃抚机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谓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
公王英彦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
法席之日轩盖盈衢。
瞩往还肩随踵接。
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
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
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
后弟子代出二品。
成三十品。
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
故今犹有两本。
或称菩萨戒地
元嘉三年
徐州刺史王仲德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
至择品而缘碍遂辍。
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
足成十三卷。
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
凡二十六卷。
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
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共请跋摩云。
六年师子国八尼至京云。
宋地先未经有尼。
那得二众受戒。
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
戒法本在大僧众发。
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如爱道之缘。
诸尼又恐年月不满。
苦欲更受。
跋摩称云。
善哉。
苟欲增明甚助随喜。
西国尼年腊未登。
又十人不满。
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
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
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时有信者采华布席。
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
众咸崇以圣礼。
竟还祇洹。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
先起还阁。
其弟子后至。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
四部鳞集。
香薪成𧂐。
灌之香油以烧遗阴。
五色焰起氛氲丽空。
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
仍于其处起立白塔
欲重受戒。
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
初跋摩至
文帝欲从受菩萨戒。
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
奄而迁化。
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
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
治在罽宾国
跋摩年十四。
机见俊达。
深有远度。
仁爱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
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
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
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
吾当代汝。
跋摩他口煮油。
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
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
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
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
相工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
当抚临大国。
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
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
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
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
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
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
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
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
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
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
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
观风弘教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至前一日。
阇婆王母。
夜梦见一道士
飞舶入国。
明旦果跋摩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
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
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
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
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
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
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
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
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便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
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
恃崄相对。
大王天慈。
宁不悯命。
敢以死请。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
奉和尚
二愿尽所治内。
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
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
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道化之声。
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
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
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跋摩。
即赐交州刺史
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
及阇婆王。
希临宋境。
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
不惮游方。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
峰岭高绝。
跋摩谓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
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
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
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
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
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
去来无梗。
文帝重敕等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
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
劳问慇勤。
因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
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
不在事。
法由己。
非由人。
王与匹夫。
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无劳力。
使风雨适时。
寒煖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亦大矣。
不杀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方为弘济耶。
乃抚几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
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
供给隆厚。
王公英彦。
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
及十地。
法席之日。
轩盖盈衢。
瞩往还。
肩随踵接。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
食未毕。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孔琳之南朝宋 369 — 4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23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字彦琳
好文义,解音律,能弹琴,善草隶。
家素贫,不治产业。
晋安帝元兴间桓玄专政,以为西閤祭酒,反对以谷帛为币、复肉刑之议。
入宋,为御史中丞,明宪直法,无所屈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
官至祠部尚书
全宋文·卷二十七
琳之字彦林会稽山阴人,晋光禄大夫安国从孙。
元兴中辟本国常侍,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
义熙初司徒左西掾,寻为司马休之会稽内史府长史,历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迁尚书吏部郎。
又为武帝平西长史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
又除武帝平北征西长史,迁侍中
宋台建,除宋国侍中,出为吴国太守
公事免。
永嘉二年御史中丞,领本州大中正,迁祠部尚书
景平元年卒,追赠太常,有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 【介绍】: 或作杯渡
南朝宋僧。
姓名佚。
传常乘木杯渡水,人因以名之。
初见在冀州,后抵京师
衣服褴褛,不甚持斋,饮酒啖肉,与俗不殊。
恒负一芦篅,往来人家,屡有神异。
宋文帝元嘉三年九月患痢而死。
五年,传说人复见之,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莫知姓氏。
亦不省何许人。
始见于冀州如清狂者。
挈一木杯。
渡水必乘之。
时号杯渡尝托宿一富人家。
龛有金像。
窃之而去。
虽徐行马追之。
莫能及也。
乘杯绝孟津
京师
时年四十许者状。
寒窘喜怒不常。
出语无缘饰。
寒穴冰而浴。
或著屐登山。
或跣曝市中行止。
一芦圌。
诣延贤寺沙门法意
馆之尤勤。
忽弃去行瓜步。
欲登舟。
舟人未及应。
即又乘杯至北岸。
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
渡径入置芦圌庭中。
坐席上。
众环目之。
渡自若。
座有怒者。
李氏见芦圌碍往来处。
欲移之。
饶力不能动。
食毕提之。
笑而去。
且呼曰。
四天王。
四天王。
福李家。
时有竖子。
窃见圌中。
有四小儿皆长数寸。
眉目如画。
李氏异而追之。
失所在。
又三日见坐西界蒙笼树下。
乃拜请还家。
供事之。
饮啖无所择。
沛国刘伯兴兖州刺史
走使要之。
负芦圌。
至。
伯兴
尊之。
窃窥其中。
唯败衲木杯而已。
与语不解。
乃还李氏。
一旦忽索伽梨。
趣为办之。
𢹂去。
夜闻异香遍一境。
黎明寻至北岸。
僵席伽梨卧。
旁皆青莲华。
撼之死矣。
又数日人自彭城来云。
见渡客白衣黄欣家。
欣信敬。
而贫日食麦饭。
渡甘美之。
留半年。
忽令辨芦圌。
三十六枚。
欣曰。
止得十枚。
渡使必如其数列中庭。
俄金帛皆满直百馀万。
以施欣乃去。
京师朱文殊家。
文殊扣头求济。
渡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盖许之也。
又游吴中从渔者乞鱼。
得馁者投水中活游而去。
他日又乞之。
渔者怒骂不予。
渡以两石子。
投网中。
俄牛斗水中。
裂其网。
而牛不复见。
东游天台
京师
访西域沙门僧祛吒长干寺
沙门僧悟者。
同房。
尝窥隙见。
取刹干玩之。
悟由是加敬。
又有张奴者。
相遇。
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见王年今欲就杯渡
不期识子于此也。
张奴槐树诗。
词甚俊伟。
答之。
亦可观。
及渡见如平生。
又依南州陈氏。
或传都下别有一杯渡
陈氏父子五人。
往观之。
所见无异。
而疑。
于是为设蜜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于前而留。
其二弟即还家见所设。
亦如之。
谓陈曰。
刀子钝可磨也。
已而都下者迁灵鹫寺
陈氏者忽求黄纸二幅。
作书。
书不成字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何券。
渡不答。
吴郡朱灵期自高丽还。
舶值风飘。
至一洲。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行十馀里。
闻午梵。
入一寺。
寺七宝所成。
僧数辈。
皆石像。
欲反有呼之者。
期再拜。
得食食味香美。
非世间有。
一人云。
此去都二十馀万里。
尝识杯渡道人否。
期曰。
识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曰。
其钵具耳。
因持以授。
并作书著函中曰。
见渡当付之。
且遗以一青竹杖。
使置舶首曰。
可三日至石头。
既至。
遂失竹杖。
有顷。
渡来取书。
得钵。
大笑曰。
我不见此钵。
且四千年矣。
以掷云中。
又接之。
陈氏且日门扇上。
有福德门人降六字。
而渡去绝迹。
都下则犹行。
山村有庾常者。
婢窃物而走。
常迹之问渡。
渡指曰。
死于金陵江边空冢中。
常驰往视之。
果然。
黄门侍郎孔生疾乞渡祝。
渡曰。
已为鬼害不可。
生俄而死。
又齐谐妻胡氏。
疾。
乞渡祝。
祝之而愈。
留钱一万倩谐饭僧去。
赤山湖而化。
元嘉三年九月也。
谐葬之建业覆舟山
五年三月八日渡复主谐家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士在焉。
见之大惊。
即再拜。
渡曰。
年大凶。
无忌脩福业。
法意道人
德高可亲之禳灾。
俄门楣上有僧。
呼渡。
渡仰见之即辞去。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杯度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度水。
因而为目。
初见在冀州
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
世莫测其由来。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徐行走马逐而不及。
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河。
无假风棹。
轻疾如飞。
俄而岸。
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扣冻而洒浴。
或著屐上床。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延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告
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
杯自然流直北岸。
行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
窥其圌中。
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
月日供养。
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与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至中未成。
云暂出至冥不反。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
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华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人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
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礼拜请还家。
其家至贫。
但有麦饭而已。
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正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
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
一年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所在。
一月许复至京师
潮沟有朱文殊者。
少奉法。
多来其家。
文殊谓云。
弟子脱舍身没苦。
愿见救济。
脱在好处愿为法侣。
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
游泳而去。
又见鱼网师。
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岸。
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祛吒
都下长干寺住。
有客僧僧悟者。
同房宿。
于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后将下。
悟不敢言。
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
不知何许人。
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
冬夏常著单布衣。
祛吒在路行见张奴
欣然而笑。
祛吒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遇王年。
今欲就杯度
乃与子相见耶。
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
濛濛大象内。
照曜实显彰。
何事迷昏子。
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
苦道若翻囊。
不有操。
何用拟风霜。
闲预紫烟表。
长歌出昊苍。
澄灵无色外。
应见有缘乡。
岁曜毗汉后。
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
晦迹于九方。
亦见流俗子。
触眼致酸伤。
略谣观有念。
宁曰尽矜章。
祛吒曰。
前见先生禅思幽岫。
一坐百龄。
大悲熏心。
靖念枯骨。
亦题颂曰。
悠悠世事。
或滋损益。
使欲尘神。
横生悦怿。
惟此哲人。
渊觉先见。
思形浮沫。
瞩影遄电。
累踬声华。
蔑丑章弁。
视色悟空。
玩物伤变。
舍纷绝有。
断习除恋。
青条曲荫。
白茅以荐。
依畦啜麻。
邻崖饮荐。
慧定计照。
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
深想无倦。
言竟各去。
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
传者云。
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及。
张奴杯度相见。
甚有所叙。
人所不解。
犹停都少时。
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
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
往其家甚见料理。
都下复有一杯度
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
下都看之。
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
陈为设一合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度如旧。
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都还云。
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不答。
竟莫测其然。
吴郡朱灵期。
使高骊还值风。
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见有十馀僧。
皆是石人不动不摇。
乃共礼拜还反。
行步少许闻唱导声。
还往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
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
真人为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
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度道人不。
答言甚识。
因指北壁。
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度许。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言。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言。
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
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
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门。
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
字无人识者。
大笑曰。
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
还接之云。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一说云。
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
上弟子。
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
今因君以钵还师。
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拖。
自安隐至也。
期如所教果获全济。
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
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
福德门人降。
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
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咒。
时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
乃问
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廨患痢。
遣信请
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
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坐有僧聪道人。
劝迎杯度
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业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度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师已死。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
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冈下。
昔经伏事杯度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练神咒。
明日忽见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八日复来齐谐家。
道慧闻人怛之。
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闻上有一僧唤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
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既未的其事。
故无可传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意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江左人
营精舍。
至五十三所。
晋义熙中
祭酒朱应子。
先谪居钟山
分山以施
建寺号延贤。
杯渡道人曰。
此当有变。
然终亦佳地。
正上对天宫。
易营福耳。
俄为野火焚之。
齐谐张寅。
杯渡之语。
欲复建之。
恨山中无水。
竭诚礼忏。
愿乞西天池水。
已三日弥加勤敬。
闻空中有声堕地。
疑必宝现也。
视之无有。
即其处掘之。
有泉泫然而出。
今号八功德水
后不知所终。
释法意
江左人
好营福业起五十三寺。
晋义熙中钟山祭酒朱应子。
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
分其外地少许。
为寺号曰延贤寺。
杯度去来此寺云。
此处寻有诸变。
后时当好地对天堂易为福业。
俄为野火所烧。
后齐谐及张寅等。
杯度之旨。
语在传。
乃与共行山地更欲修立。
而无水不可住。
杯度之言。
乃竭诚礼忏。
乞西方池水。
经于三日恳恻弥至。
忽闻空中有声扑然著地。
恐是金帛。
试令人掘。
入二尺许泫然清流遂成涧不绝。
于是立寺。
后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僧饶南朝宋 373 — 458
释僧饶
建康人
出家止白马寺
善尺牍及杂技。
而偏以音声著称。
擅名于宋武文之世。
响调优游和雅哀亮与道综齐肩。
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举。
辄道俗倾心。
寺有般若台
常绕台梵转以拟供养。
行路闻者莫不息驾踟蹰。
弹指称佛。
宋大明二年卒。
年八十六。
时同寺复有超明明慧。
少俱为梵呗长斋。
时转读亦有名当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粹南朝宋 375 — 4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5—427 【介绍】: 南朝宋沛郡萧人,字道冲
为州从事
刘裕建邺,征广固,封西安县五等侯
刘裕族兄刘毅竭诚助益信赖,事平,封滠阳县男
入宋,为豫州刺史,镇寿阳,治有政绩。
宋文帝即位,为雍州刺史
谢晦善,以刘旷之为参军
元嘉三年受命讨,一无所顾,文帝嘉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裕南朝宋 376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6—44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茂度
张良后裔。
宋武帝同名,故称字。
东晋末,刘裕(宋武帝)出征,居守州事,又为河南太守咨议参军扬州别驾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初,累官都官尚书光禄大夫
内足于财,自绝人事,以华山为居止,优游野泽达七年
十八年,除会稽太守,在郡职事甚理。
卒谥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云南朝宋 376 — 4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少往来凉州
有学行。
静退不交世务。
忘身求法。
晋隆安元年
西域
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
罗刹之野。
闻天鼓声。
释迦遗迹。
多所瞻礼。
善梵语。
学旁行书。
后还长安
跋陀禅师游。
跋陀匡山
亦随。
所至混迹。
久之来归。
安止道场寺
译无量寿诸经。
又住六合寺。
译佛本行赞经。
元嘉二十六年终。
寿七十四。
河北人也。
志局简正。
师友称之。
太元十四年
庐山
时年十八矣。
值造波若台。
通债少僧贞石筑土。
投一石。
石相击。
误中一犊子死。
惭恨惆怅。
弥历年所。
隆安元年
乃辞入西域
誓欲眼都神迹。
躬行忏悔。
遂游于阗
天竺诸国。
智严法显发轸。
是同游造各异。
陀历国
见金薄弥勒成佛像。
整高八丈。
于像下。
箅诚启忏。
五十日。
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
观者盈路。
彼诸宿德沙门
灵辉数见()。
释宝云
未详氏族。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亦奔散。
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道场寺
众僧以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之所定众咸信服。
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还都总理寺任。
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弘南朝宋 379 — 4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432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休元
王导曾孙。
东晋末,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主簿
曾以农务顿息,建议屯田。
刘裕征战,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官至太尉长史,转左长史
曾为刘裕请九锡。
入宋,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
宋少帝景平二年,参与徐羡之等废杀少帝宋文帝即位,进位司空
羡之等被杀,既非首谋,弟昙首又为文亲信,仍为侍中司徒扬州刺史
曾上表请士人不与庶民连坐,人丁全役自十六岁改为十七岁等。
文帝元嘉九年,进位太保,领中书监
历任藩辅,不营财利。
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人皆依仿之,谓之“王太保家法”。
全宋文·卷十八
字休元敬弘从弟,司徒珣子。
隆安末会稽王道子骠骑参军主簿
义熙初武帝镇军咨议参军封华容县侯,迁琅邪王大司马从事中郎
出为宁远将军琅邪内史、尚书吏部郎中豫章相,复为武帝中军咨议参军,迁大司马右长史。
吴国内史,征为太尉长史,转左长史,领彭城太守
宋国建,迁尚书仆射,领选。
又迁监江州豫州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抚军将军江州刺史
武帝受禅,加散骑常侍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文帝即位,进司空封建安郡公
固辞,加使持节侍中,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刺史如故。
寻征为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
以大旱逊位,降为卫将军
元嘉九年太保,领中书监
卒,谥曰文昭,有集二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江秉之南朝宋 381 — 4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1—440 【介绍】: 南朝宋济阳考城人字玄叔
东晋末,为刘穆之丹阳军府参军
刘裕徐州,转主簿,为世子中军参军
入宋,历乌程建康山阴,有善政。
出补新安临海太守,并以简约见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畺良耶舍南朝宋 381 — 4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气刚大。
无嗜好。
善诵阿毗昙。
该通群经。
而专以禅观法授人。
元嘉元年
建邺
大祖文皇所敬。
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公崇其禅法。
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
僧含笔受
以此二经。
为转障秘术。
净土密因。
故沈吟研味。
兴于叹咏。
平昌孟顗出守会稽
要之不去。
后移止江陵
十九年入蜀弘道。
俄还江陵而卒。
寿六十有二。
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性刚直寡嗜欲。
善诵阿毗昙博涉律部。
其馀诸经多所该综。
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
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
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叹异。
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志崇其禅法。
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
笔受
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承风钦敬。
资给丰厚。
出守会稽固请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处处弘道禅学成群。
后还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时又有天竺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
并禅学深明。
来游宋境。
尝在山中坐禅。
日时将迫。
念欲虚斋。
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
思惟。
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
于是受而进之。
元嘉十八年夏临川康王请。
广陵结居。
后终于建业
僧伽罗多。
此云众济。
宋景平之末来至京师
乞食人间宴坐林下。
养素幽闲不涉当世。
元嘉十年卜居钟阜之阳。
剪棘开榛造立精舍。
宋熙寺是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佛驮什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觉寿。
罽宾国人
少受业于比丘之善弥沙塞部律者。
于是以毗尼严身。
以禅那洗心。
景平元年七月扬州
其年冬
集众龙光寺
译弥沙塞律三十四卷。
为五分律。
亲执梵本。
沙门道生严笔受
侍中琅琊王徕为檀越。
明年四月
又抄出戒心羯磨法。
后不知所终。
佛驮什
此云觉寿。
罽宾人
少受业于弥沙塞部僧。
专精律品兼达禅要。
宋景平元年七月届于扬州
沙门法显
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
于是请令出焉。
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
译为三十四卷。
称为五分律。
什执梵文。
于阗沙门智胜为译。
龙光道生东安慧严共执笔参正。
宋侍中琅琊王练为檀越。
至明年四月方竟。
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
并行于世。
什后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迁南朝宋 384 — 4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82 【介绍】: 南朝宋僧。
月支国人。
本姓支,寓居建康
游心佛义,善谈老庄。
楷书,常布施题经。
范晔王昙首等友善。
住乌衣寺。
范晔被诛,知交无敢近。
乃货衣物,悉力营葬。
宋孝武帝闻而叹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建康支氏。
少出家。
游心竺义。
兼通孔老。
善辞章。
研究十地。
尝注之。
以行世。
巧于转读。
梵声清婉。
特拔终古。
彭城王义康
范晔王昙首游。
初居祗洹寺。
后徙乌衣寺。
终始一节。
不为世俗变也。
范晔既被诛。
合门十二。
丧莫敢举。
货衣钵。
营葬焉。
孝武闻而义之。
徐爰曰。
卿著宋书。
慎勿遗此士也。
建元四年卒。
寿九十九。
释昙迁
姓支
本月支人。
寓居建康
笃好玄儒。
游心佛义。
善谈庄老。
并注十地。
工正书。
常布施题经。
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
梵制新奇特拔终古。
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
并皆游狎。
初止祇洹寺。
后移乌依寺。
范晔被诛。
门有十二丧。
无敢近者。
抽货衣物悉营葬送。
孝武闻而叹赏。
徐爰曰。
卿著宋书勿遗此士。
王僧虔湘州及三吴。
并携共同游。
齐建元四年卒。
年九十九。
时有道场寺释法畅。
瓦官寺释道琰。
并富声哀婉。
虽不竞等。
抑亦次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